日前,在第二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,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發言中指出,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民生不可承受之重,需要尋找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、相互依賴的道路。
環境問題集中爆發
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,生態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,誰也離不了,躲不開。在改革開放30多年里,由于優先發展經濟對資源的非理性的掠奪式開發,我國環境變化比過去3000年的變化還要大,并呈現出立體化特征。
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介紹,過去30年間,我國環境質量至少三次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沖擊。第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,我國鄉鎮企業全面突起;第二次是在1992年后,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開放;第三次是在2008年,全球金融危機后,我國4萬億元資金拉動經濟增長。
如今,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與1978年相比,2013年我國GDP增長了71倍,并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,但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出整體爆發階段。據悉,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5.8%,而2013年我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占到GDP的9%。
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做出這樣的判斷,即2013年我國人均GDP是6800美元,開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,但要達到發達國家人均GDP10000美元水平,未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將存在一場博弈。
十二屆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龔建明據介紹,我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《環保法修訂案》已于4月24日表決通過,將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,有望解決環境保護方面的共性問題。不過,駱建華表示,隨著我國環保投入的增加,以及鋼鐵、水泥為代表的高耗能、高污染產品峰值點的出現,預計在2020年后,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將會陸續達到峰值,污染排放將全面下降。但在2020年之前,“三高”消耗的峰值還沒有到來,我國環境污染將不會有任何改善。
環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
據介紹,2013年我國環境達標的城市只有拉薩、海口和舟山。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表示,大面積環境污染表明我國以GDP掛帥的發展已經不可持續,必須尊重自然、保護自然,把突出GDP增長轉變為突出民生的改善。